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数学&华容道

mathematics&klotski

 
 
 

日志

 
 

六度分离(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2011-01-26 09:59:02|  分类: 休闲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六度分离”是社会学家在研讲究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s)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六度分离”在学术上称为“小世界现象”或“小世界问题”。该问题源于社会学家、哈弗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41984)1967年作的实验:“追踪美国社交网络中的最短路径”。他要求每个参与者设法寄信给一个住在波士顿附近的“目标人物”,规定每个参与者只能转发给一个他们认识的人。Milgram发现完整的链平均长度为6个人。

 比如我们可以设想寄一封信给“莱温斯基”,够远吧?我设想的路径是:首先,我寄信给我的同学,他的父亲是外交官,由他寄信给他的父亲 ,外交官自然认识我国的外交部长,我国的外交部长一定认识克林顿,最后由克林顿寄信给莱温斯基即可。正好是6个人。按照这个概念,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只需要很少的中间人(平均6个)就可以和全世界的任何一个人建立起联系

  我们可以把每个人看作是一个节点(node),认识的人之间可以画上一条边(side),最后会形成一个网络(net)。每个节点可以有多少条边?或者每个人可以有多少个朋友?如果我们做这个调查的话,可能很困难,每个人对朋友的定义不一样,你认为是朋友,但我认为不是,这样获得的数据是有疑问的,有很多说不清楚的地方。不过,现在有互联网,就好办多了,只要加在QQ好友栏的就算好友,假使我们真的做这样一个统计的话,我估计这个数字可能会比6 大,可能是89等等。毕竟有不少人QQ上只几个名字,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认识的人肯定比几个要多多了。

 现在,有不少人琢磨利用“六度分离”作交友网站。另外P2P软件的下载也利用了“六度分离”,全世界的电脑连成了一个网络,网络上任意两台电脑,通过一个包含6台电脑的路径就可互相下载对方的资源了。

 

六度分离 - 2666666 - 2666666

电影:六度分离 (1993)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片子对六度分离的理论有提及,但是并没有通篇去阐述。可以说威尔史密斯因为偷盗了朋友的电话簿,去进行冒充的举动是他想要实践六度分离的理论。但影片的重点是史达卡钱宁对过往生活的醒悟。这是人们开始认识六度分离的体现,这也是用最易懂的方法让人们了解六度分离。

   那究竟什么是六度分离理论呢?六度分离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五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根据这个理论,你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之间只隔着五个人,不管对方在哪个国家,属哪类人种,是哪种肤色。

六度分离 - 2666666 - 2666666

我们可以举例来解释六度分离理论:AB曾在舞会上共舞一曲,B曾是C的室友,C又从D那借过一辆自行车,以此类推,最终第一个人A就和最后一个人以这种方式联系到了一起。也就是说,通过个人的关系网,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中间其实最多只隔着6个人,只用6个人就可以将两个陌生人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六度分离理论的基础。

六度分离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匈牙利作家考林西在他的短篇小说《枷锁》中就写到,两个陌生人最多通过5个人就能建立起联系。但理论的提出和成形,还得归功于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姆,斯坦利通过一个著名的试验,最终系统地提出并证实了六度分离理论。

 1967,当时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的米尔格兰姆随便招募了300多名志愿者,请他们邮寄一个信函,目的地是米尔格兰姆指定的一位住在波士顿的股票经纪人。由于几乎可以肯定信函不会直接寄到目的地,米尔格兰姆就让志愿者把信函发送给他们认为最有可能与目标建立联系的亲友,并要求每一个转寄信函的人都回发一个信件给米尔格兰姆本人。出人意料的是,60多封信最终到达了目标股票经济人手中,并且这些信函经过的中间人的数目平均只有5,也就是说,陌生人之间建立联系的最远距离是6个人。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提出了一个六度分离理论。简单地说,该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脉络中,任意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亲友的亲友建立联系,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五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这个看似非常简单,却又很玄妙的理论引起了数学家、物理学家,以及电脑科学家们的关注。他们研究发现世界上许多其它的网络也有极相似的六度分离结构,例如经济活动中的商业联系网络结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甚至人类脑神经元结构,以及细胞内的分子交互作用网络结构。 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始在互联网上进行了这个实验。他们建立了一个实验网站,终点是分布在不同国家的18个人(包括纽约的一位作家、澳大利亚的一名警察以及巴黎的一位图书管理员等等),志愿者通过这个网站把电子邮件发给最可能实现任务的亲友。

美国的一个脱口秀节目有一次请了三个大学生来参加,主题是证明好莱坞的任何其他明星与演技派男星凯文·贝肯之间都能通过五个人联系起来。他们甚至成功的把已经去世了的卓别林与凯文·贝肯之间通过三个人建立了联系。节目引起了巨大反响。2006年,大约有24亿人使用微软公司的MSN服务——那就意味着全球963%的人口根本没有参与这项活动。那些被排除在外的人不成比例地分布在非洲、南美洲、亚洲和东欧。这些被排除的人很可能会与被研究的某些人建立起沟通桥梁。另一方面,有些人或许根本没有通讯设施,这些几乎被隔绝的人需要的“人桥”恐怕远远超过6个。参与研究的一位学者表示,这正是研究的“有失偏颇之处。” 

  同时,这项研究只进行了一个月,而且只考虑了信息的数量,而忽略了人们之间的关系。“爷爷或许不会用MSN和孙子交流,但这明摆着是稳健的亲属关系。”微软研究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埃里克·霍尔维茨说,“研究未涉及真实世界的社会关系。”但改善研究方法绝非易事。使用电子邮件网络来开展此项研究会有更大的弊端,比如对使用Hotmail邮件地址进行联络的人开展研究,可能会漏掉其中使用Gmail地址的联系人。就算电话号码也可能被多个人共享,这还会涉及个人隐私,于是微软公司并未采纳上述研究方式。 

 研究人员请求了解MSN使用者的年龄、性别和住址,并获得了受访者的许可。霍尔维茨先生说:“如果要获取更多数据,会耗费更大精力,而且会严重侵犯他人隐私。”不过他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在受访者当中提取一小部分样本,然后分析他们所有的通信方式,用来估计可能被丢失或遗漏的数据。但随机取样同样存在问题:可能会破坏社会关系本来的结构,一些原本和样本有联系的人或许恰巧未被抽到。1967年,美国社会学家杰弗里·特拉维斯和斯坦利·迈尔戈兰在研究社交网络时,提出了“六度分离”理论。在他们主导的名为“追踪美国社交网络最短路径”的试验中,他们要求每个参与者设法寄信给一个住在波士顿附近的“目标人物”,规定每个参与者只能转发给一个他们认识的人。试验结束后,迈尔戈兰声称“最短路径”的平均长度为6个人。 

 后来,迈尔戈兰教授在一项未公开的报告称,在试验开始时,他们只抽取了居住在美国波士顿和内布拉斯加的296人,这些人通过信件相互联系,只有64封信到达了它们预期的地址。他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分离程度远远超过了“六度”。

瓦兹在世界最顶级的科学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发表最新论文表明邮件要达到目标,平均也只要经历57个人左右。 “六度分离”理论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于自身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威力有了新的认识。但为什么偏偏是“六度分离”而不是“七度、八度”或者“千百度”呢?这可能要从人际关系网络的小世界性质的另外一个特征“150定律”来寻找解释。《纽约客》杂志的专栏作家马可姆·格兰德威尔在他的著作《引爆流行》中考证了一个名为“郝特兄弟会”的欧洲农民组织,这个组织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定:一个聚居点的人员规模超过150个人时,就要将该聚居点变成两个,这两个点再进行“……150-分离-150……”的循环。格兰德威尔说:“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在古往今来,许多团体建制都无意识地采用了这条规律。例如:在14世纪以后瑞典陆军编有旅,每旅辖3个营,每营辖4个连,每连编150人。我国建国后人民公社的建制人数也为150人。人们不免要问为什么偏偏是150人这个数字呢?人类学家特蕾茜·H·约菲研究发现人类所能处理的社会信息与人类的大脑的视觉和社会认知能力的发达程度有关。由罗宾·邓巴领导的研究小组1993年报道了动物种群的规模与其大脑新皮层相对于整个大脑比例相关,在现代人,这个规模大概是147人左右。进而,邓巴在2002年通过西方人比较熟悉圣诞卡片交换行为的调查发现这个人数在153左右。

  类似的大量研究都表明“150定律”的科学性。只要稍微计算一下就可以知道,如果每个人的日常密切联系的人际网络是150人左右的话,通过6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就可能有的人数是150*150*150*150*150*150=11390625000000è1.1*1013。这个数字远超过人类历史上所有各代的人数之和。 

  六度分离理论还告诉我们,有时候小数字,却蕴含着巨大的威力。就像我问你,如果你想象一下把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50次,会有多高?如果你告诉我100米,这并不是你的错。有些东西是想象不出来的。真正答案可能更趋近于次,它的高度能把你送到太阳的肚子里。

  有人把世界65亿人开了7次方根,结果是25.2257,从不科学方式说,我们每个人只要认识20几个人就可以满足此理论。近日,一款名为水立方的搜索引擎新鲜出炉,能够一网打尽搜索对象的人际关系网,引发诸多关注。在人际关系的研究中,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姆提出了六度分离理论,称只需6步就能将彼此毫不相关的两个人以某种方式联系到一起。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科学家近期证实了这种奇妙的理论。这个星球上的所有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关系网以特殊的方式联系起来。微软也证实了“六度分离”。 据英国媒体日前报道,微软公司的研究人员为证实这种理论的可行性而开展实验,随意挑选了2006年的某一月,记录下当月所有通过微软网络发送短信的用户地址,分析了300多亿条地址信息,最终统计得出,多达78%的用户仅通过发送平均6.6条短信,或者说通过6.6,就可以和一个陌生人建立起联系。按照这种理论,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关系网与陌生人搭上关系,甚至像麦当娜、英国女皇这样的名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我们的“熟人”。

 当年,米尔格兰姆的实验只涉及到300余人,但借助先进的科技,研究所用的信息量被扩大到300亿条之多,为理论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现在,“六度分离”理论已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不少商人和求职的大学生更是将它作为认识朋友、扩展人脉的金玉良言加以实践。

Wallop是微软Social Computing Group下的Online Laboratory部门的产品,去年12月才公布α版,该部门的目标是:“……我们希望从更了解客户与终端使用者的看法来开发并强化人们网络社交质量的科技。”Wallop完全会带来一种全新的应用甚至是经济模式——姑且称之为六度分离(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模式。在这个理论上,2003年美国流行起来的Social Networks交友网站和Wiki网站的实验,当然现在Wallop似乎也正在做这样的尝试。

它们尝试的目的可以说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信息存放模式和寻找模式,一种新的网络交际模式,以及在这种模式之上的盈利手段。完全可以设想,在Wallop的未来版本中,任何一个上传的信息源,你可以在自己的网络关系一览表中轻松找到,或者通过一定的搜索工具用最短的时间来找到相关的Wallop拥有者,并且可以针对每个可分享的对象进行评价、纠错等,“信息”不再孤独,凸显了信息的社会性。而这一点,则正是当初互联网的创立者们考虑不够细致的,无论是物理网络的架设、数据存放的方式,还是搜索引擎的准确性,都要求这样一种全新模式的诞生。

我国也有相关的尝试,电子社区是我国十一五社会信息化的重点发展领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六度分离理论的电子社区平台,为将来电子社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人是群居生活的,自出生以来,就必须面临求学、求职等一系列的社交关系,估算一下,人的一生至少需要和500个关键人物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然而我们的交友广度从生理角度上被限制了——社会学中有个“150法则,根据动物群体大小的数目与动物大脑新皮质相对脑的比率相关理论推算出人的群体大小大致为150,也就是说,一个人主动所形成的朋友圈子大约为150人。 完备的社交关系除能带给我们交友的欢乐外,还是一笔潜在的财富。在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人们想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人际关系的突破,传统的交友网站成为其产物。但是这类网站采用的虚拟交友方式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联与信任,严重阻碍了正常人际关系的发展,虚拟世界建立起来的不可靠交往所带来的结果是可悲的。就基于这两点应该使用六度分离理论。

但六度分离能为我们做什么呢?要怎么利用六度分离呢?还有一连串的问题等着我们。例如电子社区,六度分离电子社区以网络形式覆盖了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并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进行了扩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社区;是一种基于人际关系的商务、娱乐模式。其中建立的朋友关系由双方熟悉的第三人来保证,具有更可靠的信任度,可以大大加速朋友关系的确立。 六度分离电子社区不仅可以为亲朋好友提供相互沟通的平台,而且提供交友、联络、娱乐、商务、分享、风险担保、租赁等服务,内容非常丰富。

那么六度分离理论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首先,SNS网站的发展是与其密不可分的。其次,它告诉我们每一个人要充分相信和利用自己的人脉。因为,只需要小小的六步,它可以让你认识这个地球的每一个人。到这里,你可能觉得六度原则并没给我们带来什么啊.那也许是那没有充分利用它。

有位朋友竟然用它来买火车票,的确,通过六度原则我们的朋友圈变得深不可测,全世界的网络协作使得网络上每个节点都在发挥着它的草根力量.只要你学会并且愿意使用这个草根力量,相信它可以让你做到你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通过朋友认识的朋友,通常会比较可信,不同于IM上的一站直达,任意两个节点不可能轻松的建立信任关系,但是通过朋友介绍,情况就完全不同.六度原则也不是完全可信,同样有个度,中间的""越长,信任关系也越不稳定.但是,这已经比一般的网友可靠多了。

你是否有意用Email测试一下自己连到自己啊..... 或者利用六度原则来寻找你失散多年的朋友。

但很多人还是对它有疑问,例如克兰菲尔德的批评,只是指出了六度分离理论证据不足,并没有证明这个理论是否正确。米尔格伦实验的低完成率并不必然意味着参与者因无计可施而放弃而很可能只是因为参与者失去了兴趣。志愿者本人有兴趣务参与到实验中去,但是志愿者的朋友就不一定有这个兴趣了,也没有这个义务。因此实验的低完成率本身并不能否定'小世界'效应。但是由于缺乏证据,六度分离也由理论下降为猜想。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实这个猜想的正确与否。

但无论这场争论最终谁胜谁负,记住米尔格伦在1974年说过的一段话也许是最重要的。他说:“当个人希望站在权威的对立面时,最好要从自己那一群人中寻求他人的支持。人与人彼此之间的支援,是对抗权威和独裁的最坚实的堡垒。

根据六度理论,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只需通过6层朋友关系就能结识。人际中国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利用互联网络等现代工具,帮助所有的朋友更快捷、更方便发展社会关系、扩展交际范围、开展社交生活、享受社交乐趣!不仅如此,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的世界中,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是我们情报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而且统计表明,尽管互联网上信息数以亿计,但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L最多达到19,因此互联网连接具有小世界现象。可以运用小世界网络理论来改善因特网中的信息流。“小世界现象”对于情报工作者如何快捷、准确获取网上信息提供新思路。

 

  评论这张
 
阅读(1025)|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